紡織材料大量用于衣著和家庭生活,很多時候紡織品成為著火誘燃物,釋放有毒氣體,直接引火危害人體健康。近年來,世界各國因紡織品引起的火災不斷增加。1985 年,哈爾濱天鵝飯店大火死亡十人,受傷七人,直接經濟損失 24.9萬元;1994 年,克拉瑪依大火,死傷 300 多人,都是因紡織品燃燒引起的。近十年來國內紛紛建造了高層住宅和賓館,對室內裝飾用品的阻燃要求也越來越高。
阻燃纖維及紡織品的開發和應用越發受到社會關注。本文就阻燃紡織品的生產現狀及發展趨勢向大家做一個簡要的介紹。
阻燃織物的評判標準及檢測方法
評判標準
國際上對
紡織材料的燃燒性能測試方法的標準化已經相當全面和完善,包括ISO、ASTM、BS、JIS 在內的國際和國外先進標準都各自有幾十項相關的測試方法標準,中國也已制訂并實施了10 多項不同的測試方法標準, 如:GB/T5454-1997 《紡織品燃燒性能試驗氧指數法》、 GB/T5455-1997 《紡織品燃燒性能試驗垂直法》、GB/TF5456-1997《紡織品燃燒性能試驗垂直方向火焰蔓延性能的測定》等。
目前,出口歐美和日本的紡織產品都必須達到一定的阻燃性要求,這源于歐美和日本等工業發達國家都制訂有嚴格的紡織產品防火安全法規和技術標準。如CPSCl6CFRl610 為美國防火安全法規針對衣著類紡織品(一般成衣)的防火標準,但不包括帽子、手套、鞋子及襯里,此標準是紡織品與成衣防火的最低要求,適用于所有成人及兒童成衣。CPSC16CFR1615/165 為美國防火安全法規針對兒童睡衣防火所制訂的更嚴格的法規,所有作為兒童睡衣用途的衣或材料,都必須符合此規范。英國同樣也有相應的安全法規,如1985年頒布的英國睡衣安全法規就要求對睡衣必須進行阻燃試驗,測試方法采用BS5722/BS5438。 2.2 測試方法
燃燒實驗方法主要用來測試試樣的燃燒廣度(炭化面積和損毀長度)、續燃時間和陰燃時間。根據試樣與火焰的相對位置,可分為垂直法、傾斜法和水平法。將
阻燃紡織品按規定的方法與火焰接觸一定的時間,然后移去火焰,測定面料繼續有焰燃燒的時間和無焰燃燒的時間,以及面料被損毀的程度。有焰燃燒的時間和無焰燃燒的時間越短,被損毀的程度越低,則表示面料的阻燃性能越好;反之,則表示面料的阻燃性能不佳。
紡織品的阻燃機理
合成纖維的燃燒是材料和高溫熱源接觸,吸收熱量后發生熱解反應,熱解反應生成易燃氣體,易燃氣體在氧存在的條件下,發生燃燒,燃燒產生的熱量被纖維吸收后,又促進了纖維繼續熱解和進一步燃燒,形成一個循環。合成纖維持續燃燒,必需具備下列條件:
高聚物分解,能產生可燃氣體;
燃燒產生的熱量,足以加熱高聚物,使之連續不斷地產生可燃氣體; http://www.cqhongluan.cn/about-70325.html
產生的可燃氣體能與氧氣混合,并擴散到己點燃的部分燃燒部分蔓延到可燃氣體與氧氣的混合區域中。
針對這4 個條件,人們提出了阻燃的基本原理:減少(或者基本沒有)熱分解氣體的生成。阻礙氣相燃燒的基本反應,吸收燃燒區域的熱量、稀釋和隔離空氣等。
阻燃劑的阻燃機理
某些阻燃劑在高溫下可在聚合物表面形成一層隔離膜以隔絕空氣,起到阻止熱傳遞減少可燃性氣體釋放和隔絕氧的作用從而達到阻燃目的。阻燃劑形成隔離膜的方式有兩種,一是阻燃劑降解產物促進纖維表面脫水炭化,進而形成具有阻燃保護效果的炭化層。含磷阻燃劑對含氧聚合物的阻燃作用即是通過此種方式實現的。二是阻燃劑在燃燒溫度下分解成不揮發的玻璃狀物質包覆在聚合物表面起隔離膜的作用,硼系和鹵化磷類阻燃劑具有類似特征。 3.2.2 生成不燃性氣體機理
阻燃劑受熱分解出現不燃性氣體,將纖維燃燒分解出來的可燃性氣體濃度沖淡到能產生火焰濃度以下,使火焰中心氧氣供應不足,又由于氣體的生成和熱對流帶走了一部分熱,從而達到阻燃作用。
冷卻機理
阻燃劑發生吸熱脫水、相變、分解或其他吸熱反應降低纖維表面及燃燒區域的溫度,防止熱降解進而減少可燃性氣體的揮發,最終破壞維持聚合物燃燒的條件,達到阻燃目的。如鋁、鎂及硼等無機阻燃劑。 催化脫水機理
阻燃劑在高溫下生成具有脫水能力的羧酸、酸酐等,與纖維基體反應促進脫水炭化,減少可燃性氣體的生成。 http://www.cqhongluan.cn/about-70325.html
自由基控制機理
有機物在燃燒過程中產生的自由基能使燃燒過程加劇,如能設法捕獲并消滅這些游離基,切斷自由基連鎖反應,就可以控制燃燒,達到阻燃的目的。鹵系阻燃劑的阻燃機理屬于此類。